逐梦科研正当时 不负韶华攀高峰

——化学化工学院祝晓晗同学参评大学生“自强之星”的事迹材料

祝晓晗,男,汉族,2017级化学(创新实验班)专业本科生

获奖情况:

1.2020年,获“国家励志奖学金”、校级三等奖学金、大连化物所奖学金
2.2020年,被评为校级“优秀学生”
3.2020年,主持国家级创新项目结项优秀
4.2019年,获“国家励志奖学金”
5.2019年,被评为校级“优秀学生干部”
6.2019年,在ACS Appl.Mater.Interfaces上以第二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篇(SCI一区,IF:8.758)
7.2019年,在中国化学会第15届固态化学与无机合成学术会议以第二作者发表会议论文1篇

参评感言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自强事迹

祝晓晗,中共预备党员,1999年12月生,安徽安庆人,化学化工学院2017级化学(创新实验班)专业本科生,一直担任笃学班科研委员,曾担任院学生会副主席。现拟保送至陕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有机化学专业。

走出大山,用成绩回报父母

祝晓晗同学出生在皖西南大别山的一个小山村,家里有四口人,父亲务农,收入一直都不稳定,母亲体弱多病,无业在家,拉扯大了两个孩子。每每看到父亲劳累的背影、花白的头发,祝晓晗暗下决心:我一定要努力学习快快长大,用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用肩膀为父母撑起一片天!作为一个山里孩子,他深知生活的不易,也坚信唯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2017年夏天,他如愿考取了陕西师范大学。为了缓解家庭经济压力,他申请了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在国家、学校的帮助与支持下,他满怀期待地开启了自己的师大生活。

贫困的家庭环境并没有使祝晓晗消极懈怠,反而磨砺出他的坚韧。大学期间,他发奋进取、脚踏实地,成绩稳步上升,从专业倒数到排名前列。据同学们回忆说,他每次上课都坐在前三排,聚精会神地听讲,生怕错过了老师的一字一句,课间时不时询问老师一些专业问题。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最终顺利取得了推免资格。有人曾问过他为何能坚持下来,他说他始终坚信: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初涉科研,用汗水见证成长

在高考填报志愿时,他就立志为国家科研领域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在刻苦学习的同时,他也不忘锻炼自己的科研能力。2018年3月,刚刚适应了大学生活的他,怀着对科研的无限憧憬,进入了翟全国教授的实验室,开始了自己的科研之路。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当周六其他同学还在睡懒觉时,他就已经搭乘七点的校车从老校区来到新校区致知楼,开始做实验、看文献。刚开始的他一头雾水,每日忙忙碌碌,重复着相同的实验,却不明白背后蕴藏的科学原理,无数次的失败让他几乎要放弃……这时,老师们的悉心指导、师兄师姐们的鼓励支持,让他懂得: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慢慢积累得来的,思考是成功的催化剂。自此开始,他不再忙忙碌碌浑浑噩噩,而更多的是潜下心来钻研。慢慢掌握了方法后,实验竟也渐渐有了起色。在师姐的鼓励下,他愈战愈勇。为了合成完美的晶体材料,他日复一日、不厌其烦地改变实验条件,更换方法策略,并积极与师姐探讨实验中的问题及原理。为了处理实验数据,他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学习Origin、Chemdraw等专业软件,系统学习各种实验方法、操作技能。

有志者,事竟成。最终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在科研工作中取得了初步成果:以第二作者身份在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固态化学与无机合成学术会议发表一篇论文、美国化学会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SCI一区,IF:8.758)发表一篇论文。

微观世界奇妙的晶体结构,让他领略了化学的魅力,也激励了他在科研路上越走越远。2019年3月,他组建团队,着手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整个过程充满了波折。刚开始由于对项目了解不多,立项申请书存在很多问题,为了充分了解课题,他和他的团队阅读了大量文献,细细打磨着项目申请书,增删修改十余稿……最终,团队在校级答辩中表现优异,项目获评国家级立项。暑假期间每天八点半到晚上十点,团队每一位成员都待在实验室做实验,向师兄师姐请教学习。团队之间每天一汇总、每周一小结、每月一规划,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国创项目得以顺利结项并被评为优秀。实验室充实的经历,使他建立起对科研的基本态度:严谨、坚持。

引领带动,用热情帮助同学

“立足本职,服务同学”是祝晓晗同学所一直秉承的理念。2019年3月初,学校教务处发布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计划申报项目的通知,同学们纷纷表达了自己想要申报的愿望,但又苦于没有经验,不知道从何入手。作为学院学习科研部的学生干部和班级科研委员,祝晓晗同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协助辅导员老师组织召开项目申报动员会,向全体学生讲解了国创项目是什么、为什么要申报国创项目以及怎样申报国创项目,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其中,并就大家普遍存在的联系导师、团队合作、申报书撰写等问题进行了集中解答。随后,他又陆续邀请到了高年级参加过科创项目并顺利结项的学长学姐进行了主题分享,帮同学们解答疑惑、出谋划策。

由于部分同学在外交流学习,无法直接参与到国创准备过程中,祝晓晗同学主动询问其遇到的问题,积极帮助他们联系老师,构建了师生联系的桥梁,最终帮助他们找到了合适的导师。结合各项目组的申报材料,祝晓晗同学作为主要负责人组织了化学化工学院2019年国创模拟答辩活动,邀请了张琦老师、王涛老师、马艺老师、杜建修老师和张颖老师到现场进行点评指导,同学们积极参加,活动圆满举行。该活动使得学院各个参赛团队为学校的正式答辩做足了充分准备,获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最终,化学化工学院2019年度报送的37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全部成功立项,其中2017级共有191名学生参与了项目申报工作,占到2017级学生总数的68.7%;而祝晓晗本人所在的笃学实验班,更是实现了全员参与。这些成绩,都离不开他的努力和付出。

从入大学开始,祝晓晗同学就有明确的目标和追求,在做好学习、科研、生活等工作的同时,他也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当中,包括“CLS”语伴项目、“精锐”成长训练营、“微爱·远行——爱国励志延安行”游学活动等等,累计志愿服务时间超过100个小时。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CLS”语伴项目,他与来自美国内华达大学的Daniel Lang共同度过了两个月,帮助他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

未来,他将继续秉承陕西师范大学“厚德、积学、励志、敦行”的校训,保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好作风,勤奋好学,磨砺意志,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打牢专业知识基础,志存高远,追求卓越,顽强拼搏、锐意进取,勇攀学术高峰。

师长寄语

化学化工学院院长薛东

师长寄语

化学化工学院党委书记高玲香

班级评议

化学化工学院2017级化学(创新实验班)专业全体同学